当地时间7月25日,OpenAI在官方网站上宣布正在测试一款名为SearchGPT的新型人工智能(AI)搜索功能原型。这一功能旨在将OpenAI的AI模型优势与互联网信息结合,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答案,以及清晰且相关的来源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新功能与训练AI模型无关,引用的消息来源包括新闻集团和《大西洋月刊》等合作方的报道。
OpenAI的发言人Kayla Wood向媒体表示,SearchGPT的服务由GPT-4系列模型提供支持,且在发布时,仅限1万名用户测试。OpenAI宣布测试搜索功能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评论,其中一位网友配上了一名男子流汗的GIF,形象地比喻谷歌可能感到紧迫,这条评论也因此 garner 超过了2万的赞。
AI搜索与传统搜索的区别
在国内,我们熟悉的搜索引擎无疑是百度,而随着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如今许多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甚至小红书进行检索。尽管百度在公共搜索领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搜索引擎,但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上进行搜索并不会返回其他平台或网站的信息。
在用户端,主流的搜索技术仍然依赖于关键词匹配。回想在学校时,老师曾专门演示如何使用百度更精准地搜索信息,强调了使用一些限定符号,比如?!*等,尽量避免输入完整句子,而应以关键词为主。时至今日,搜索工具依然如此。如果搜索的表述不够明确,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
但当AI被引入搜索领域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端,搜索者不再受到关键词的限制,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在后端,搜索引擎在匹配内容时不再只是简单地匹配关键词,而是能够基于对网页内容的深入分析进行匹配。例如,最近全网热议的话题是“董宇辉单飞”,如果在百度搜索这五个字,得到的结果和在秘塔搜索上看到的效果截然不同。
在百度上,搜索结果的标题通常会包含“董宇辉单飞”,但无法得知每条资讯的内容质量,用户需要逐条点击以了解相关信息。而秘塔搜索则已经将28个网页链接中的相关内容提炼整合,呈现成了一段连贯的文字,并附上大纲框架。这一对比并非意在直接评判两者的优劣,但可以看到AI搜索的发展趋势已初见雏形,总的来说,AI搜索可以视为一个高效可靠的信息助手。
谷歌与百度的紧急应对
面对AI搜索浪潮,谷歌和百度等传统搜索厂商也在进行艰难的转型。今年5月,谷歌发布了“AI概览”(AI Overviews)功能,将AI融入其全球主导的搜索引擎中。当用户搜索时,AI概览会首先弹出,提供由AI整理的摘要。然而,在使用过程中,AI概览常常给出一系列离谱和错误的答案,反馈并不理想。
百度也不甘落后,早在去年便推出了“AI智能问答”功能,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能够整理的信息来源相对有限,查询的答案质量也一般。笔者检索“百度AI智能问答怎么用”,结果显示的三步骤中第一步是“打开百度AI智能问答APP或小程序”,但在微信和手机应用商店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软件。实际上,只要在百度搜索中提出问题,该功能就会自动弹出。
通过信息溯源,笔者发现相关内容其实源自其他网站的一条帖子,显然是AI所撰写……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网络热文《AI,正在疯狂污染中文互联网》。这在AI搜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AI不加筛选地收录大量低质量内容,导致生成的答案也大多是错误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I搜索仍未能避免这一问题,因此,谷歌和百度匆忙推出AI搜索服务,多少显得有些仓促。相比之下,OpenAI的态度显得更加谨慎。它明确表示,SearchGPT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专业媒体,这意味着其呈现的内容在质量上能得到一定保障。
AI搜索的商业化难题
AI搜索受关注的原因在于它能够直接提供“答案”,但其商业化的困境同样不容忽视。许多使用者最初选择AI搜索,并非因为其技术可靠易用,而是因为目前的AI搜索界面相对“没有广告”。
广告的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传统搜索引擎的内容质量,以百度为例,即使搜索内容非常明确,仍会弹出一些与之无关的广告。而AI搜索则能一步到位,帮助用户过滤掉许多无关信息,从而提高检索的质量。然而,这也让谷歌和百度面临窘境,因为AI搜索便利了用户的同时,也将传统搜索的收入支柱——广告,抛诸脑后。因此,发展AI搜索成了一个无止境的烧钱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的另一条声明同样引人深思:“除了SearchGPT原型,OpenAI还将推出一种供发行商管理在SearchGPT中显示方式的方法,让发行商拥有更多选择。”这暗示OpenAI在测试AI搜索功能的同时,也在探索其商业化变现途径。尽管OpenAI现在采用用户付费模式,但如果AI搜索获得用户认可,未来通过SEO推广植入内容的模式也许并非不可行。
股票投资者反应
在当前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投资者显然对科技新闻保持敏感。在一篇关于OpenAI测试AI搜索功能的报道下,评论区更是出现了批评声,认为该文“吹人工智能”。或许这位投资者在“人工智能”概念股投资时未能获得理想收益。
这种情绪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概念热而应用冷。在国内,Kimi、豆包等大模型虽然备受关注,但距离“杀手级应用”尚有距离,尚未能在国内同行中拉开明显差距。
综观市场,自人工智能热潮以来,尽管OpenAI崭露头角,但受益的大多数仍是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硬件厂商。此外,各类“玩转AI”的付费课程也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失落。
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是指出,从科技进步和市场投资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经历了多次起伏。2016年3月,谷歌推出AlphaGo击败围棋高手李世石时,也曾掀起类似的关注热潮,催生了一批创业公司。
已有分析师预测,如果明年ChatGPT-5无法顺利发布,或者表现不及预期,那如何支撑起一个10万亿美元的市场想象将成为一大挑战。
结语
技术发展与市场波动并不受个人意愿的影响。尽管AI搜索尚不成熟,但已吸引了大量关注。根据AI产品榜数据显示,今年6月,秘塔搜索的访问量已超过千万。AI时代注定会涌现更多新的市场领导者,互联网巨头们曾占有的领地,也将有望被重新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