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2年底ChatGPT 4问世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对世界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小觑,这一话题早已引发广泛讨论。
回想当初ChatGPT 4刚面世时,对其“荒唐言论”的嘲讽声依然回响不绝,如今短短一年半过去,“风云已然突变”。无论是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风险,还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诈骗的现象日益增多,曾经嘲笑AI为“人工智障”的人们现在开始忧虑: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成为“潘多拉的魔盒”?
人工智能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民众的担忧并未局限于自身,连各国决策者也对此感到忧心忡忡。据外媒报道,最近美国政府资助的一项研究警告称,人工智能将可能导致“不可控制”的后果。人们对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攻击以及取代传统工作的潜在失业风险表示了深切的担忧。
这两方面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以美国为例,该国的工业和医疗保健系统仍严重依赖于几乎几十年前的遗留体系,这些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常常显得薄弱。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得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变得更加容易,而此类攻击可能“来无影去无踪”。由于运用了复杂的技术,识别和抵御这些攻击的难度大幅增加。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教授斯图尔特·马德尼克(Stuart Madnick)指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担心物理攻击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下一个阶段。他的团队曾在实验室中模拟网络攻击,导致设备爆炸的实验结果令外界震惊。他们能够侵入计算机控制的泵电机,使其焚毁,最终导致温度计失灵、压力表堵塞和电路短路,实验室因此发生爆炸——这类结果显然远超过普通网络攻击所造成的系统暂时离线。
马德尼克解释称,“如果是典型的网络攻击导致发电厂停机,系统在短时间内会恢复正常。然而,若黑客导致发电厂爆炸或大规模损毁,则恢复正常的时间跨度可能是几周甚至几个月,因为这些专业系统中的许多部件都是定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长时间停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如是说,这样的攻击几乎可以等同于“战争”。
如果说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黑客”破坏力尚且是未来的担忧,那么其对工作岗位的影响则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人们过去主要担忧的失业问题集中在体力劳动上,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白领工作,尤其是今天所称的“脑力劳动者”岗位,面临着更高的替代风险。根据就业外包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数据,仅在2023年5月,美国经济便因人工智能的引入而失去了约4000个工作岗位。
各种知识型员工的裁员背后或多或少都能窥见人工智能的威胁:例如,领英(LinkedIn)在裁员近700人的过程中,虽未明确表示裁员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但这一事件确实反映出AI取代高价值技术工人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
不仅在技术行业,传统艺术领域的工作同样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尤其是当Sora等AI技术在影视行业中崭露头角时,失业的警钟鸣响。社交媒体上对“取代”的恐慌情绪不断蔓延。早前,导演陆川曾提到使用AI设计电影海报,其速度和效果都超越了传统设计团队的能力,而游戏行业的原画师也屡遭冲击。
AI的影响力可能还将进一步扩大。根据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警告,如果现行政策得以持续,多达800万英国工人可能面临因人工智能而失业的风险。现实中,人工智能已经影响了英国员工11%的职位,而如果企业更加深入整合AI技术,这一比例甚至可能上升至近60%。兼职、入门级和后台岗位(如客户服务)面临的风险最大,而高薪职位也将在未来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人工智能,或许没有那么糟
然而,对未来的预言或许未免悲观。相较于可能出现的危机,人工智能带来的美好愿景似乎更具说服力!根据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的崛起或许为人类开辟了通往更美好、更公平世界的道路。该调查对全球21位未来学家关于人工智能的看法进行了评估,90%的受访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改进人们的工作方式表示乐观,其中近一半的受访者则表示“非常乐观”。约75%的参与者认为,人工智能的使用将帮助小企业拓展新市场,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大家普遍的共识是,人工智能将显著改善工作体验,并可能带来诸如缩短工作时间和职业生涯更顺利的好处。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并非要抢走人类的工作,而是要协助人类。
塔塔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未来学家弗兰克·戴安纳(Frank Diana)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时间节点,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人类进步。”他预计,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引发交通、能源、医疗和通信等领域的重大创新。
这种观点与一些知名科技领袖的警告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曾多次指出,人工智能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人类智能。在硅谷,技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论者之间的分歧明显。
戴安纳认为,悲观预言只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降低技术的潜力;对于有意识的机器人和人工超智能的讨论则妨碍了我们的进步。他强调,如果人工智能管理得当,前景应该被视为充满希望。
在公众的传统观念中,人工智能往往带有负面色彩,这一观念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彼时,许多好莱坞电影主题充满对技术的恐慌,这与当时民众面对经济滞涨时的情绪形成了共鸣。然而,技术本应被视为改变人类生活的一种契机。
作家兼未来学家伯纳德·马尔(Bernard Marr)虽然未参加上述调查,但也持有更乐观的观点。他表示:“我看到了人工智能能够带来的惊人好处,且每天都能在身边感受到。我坚信,人工智能是人类能接触到的最强大技术,这种力量有潜力用来消除不平等,解决健康、教育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马尔进一步指出,距离人工智能成为有知觉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AI已经能够高效地完成过去仅人类能执行的任务。这样一来,它有助于人类集中精力发挥人类特有的“惊人”能力。具体而言,马尔提到“人工智能将改善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如今,让医生分心的保险和监管文书工作将被AI接管,从而使医生有更多时间与病人交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智能医疗”。
显而易见,鉴于人工智能潜在的巨大影响力,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法律和保障措施,以防止其滥用。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在谈到人工智能时,往往会本能地产生恐惧,仿佛洪水猛兽一般呢?这在本质上是由于人类焦虑情绪作祟!
由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人们在讨论有生命的人工智能时,往往会将其视为“不祥之兆”。实际上,有智力的人类同样可以展现仁慈或中立的价值观,而这一点与人们通常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有着本质区别。
根据外媒,佛罗里达州一位专注研究焦虑的临床心理学家凯尔西·拉特默(Kelsey Latimer)指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实际上源于人性的本能——人类一向会对最坏的可能性保持警惕,这仿佛是内在的谨慎。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总是倾向于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便于未雨绸缪。倘若我们认为某件事是不利的,结果却是积极的,那便不会造成损失;反之,如果我们认为某件事是有利的,但结果却是负面的,往往需要为可能的后果做好准备,而“先见之明”则有助于减轻损失。
尽管人工智能确实存在各种风险,但这些并非无法克服。正如之前所述,随着人工智能的协助,我们人类的激情和创造力将会大放异彩;人工智能应是自由的促进力,而不是对自由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