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能够体验上ChatGPT4.0,小编找了能用GPT-4的网站,亲测好用!
www.chatgp4.com
根据微信指数趋势,8月24日AI的指数值为9.7亿,到了9月7日则降至4.3亿,显示出热度已然腰斩。
ChatGPT用户情况盘点
这一点在AI领头羊——ChatGPT的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根据Similarweb的最新数据,ChatGPT网站在8月的月度访问总量为26.3亿,而6月和7月的月度访问量约为24亿,7月相比6月减少了970万次访问。根据数据分析,ChatGPT、claude.ai和gemini的使用设备中有一半仍为电脑,这表明目前AI的使用场景依旧以办公为主。
大多数访问来源于直接链接,其次是自然搜索。换句话说,使用AI产品的用户大多对AI有一定的认知,可能是出于尝试的好奇或积极的使用者,而通过其他渠道产生兴趣的用户则相对较少。
有趣的是,从8月的数据来看,ChatGPT在每周二的访问量会迎来一个低谷。
相比其他AI产品,ChatGPT依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根据AI产品排行榜,7月ChatGPT的月度访问总量为25.2亿,位于第一,第二的是New Bing(可视为ChatGPT的产品序列),其月度访问总量为17.8亿,而第三名Canva Text to Image的月度访问总量则为6.68亿。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AI产品榜的TOP100中,后98位的月度访问总量总和也不及ChatGPT一家。
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驻欧洲宏观研究主管兼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Peter Oppenheimer认为,从月度访问总量来看,用户对ChatGPT最初的“兴奋”正逐渐消退,他们可能对GPT-4感到乏味,或转向由其他科技巨头提供的高级语言模型。
GPT-5?GPT-Next!
今年以来,OpenAI新品发布的节奏明显放缓,可能也是导致用户对ChatGPT热情减退的原因之一。OpenAI日本公司首席执行官长崎忠雄近期宣布,代号为“GPT-Next”的新一代模型的性能预计将比现有的GPT-4强大100倍,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据了解,OpenAI目前正在开发两个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草莓(Strawberry)”AI模型和“Orion”AI模型。其中,“草莓”AI模型主要致力于提高数学和编程等领域的能力,而“Orion”则被寄予厚望,可能成为GPT-4的真正继任者,即所谓的“GPT Next”。GPT NEXT预计将使用与GPT-4大致相同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但有效计算负荷将增加100倍。
长崎忠雄还透露,目前OpenAI全球员工不足2000人,其中约一半专注于AI开发。OpenAI的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公司、可口可乐和生物科技巨头Moderna。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高管们正在讨论即将推出的大语言模型的高价订阅方案,计划通过这个新模型调整ChatGPT的订阅价格,订阅费用最高可能达到每月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超1.4万元),但尚未最终确定。这个价格确实有些不实际,即便在欧美市场,愿意承担的企业和个人也不多。目前ChatGPT的团队版订阅费用为30美元/月,个人版则为20美元/月,新版本的账号费用相当于66个团队版账号或100个个人版订阅账号。
当然,当前尚不确定“GPT Next”的实际效果如何。如果其相较于现有版本有实质性突破,或许会激发众多个人和企业的付费意愿。
AI烧钱到何时?
《The Information》指出,ChatGPT的付费版本可能实现2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其增长速度似乎不足以承担运营该服务的巨大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数百万用户使用的免费套餐费用。
在一篇名为《英伟达的镰刀,狠狠割向了大模型厂商的韭菜地》的文章中,分析指出OpenAI在2.5万个A100 GPU上训练GPT-4花费了90到100天,成本约为6300万美元。目前,A100 GPU的市场价在1万美元以上,按此计算,模型训练的硬件成本超过2亿美元。市场预计,训练GPT-5需要近5万张H100 GPU,而H100 GPU的市场价格接近3万美元。这意味着OpenAI在推出下一代AI产品的硬件投入将不少于10亿美元。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长崎忠雄特别强调“GPT NEXT预计使用与GPT-4大致相同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但有效计算负荷将增加100倍”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表明OpenAI暂时不打算扩大硬件方面的投入,计划将主要精力放在现有模型的优化上。原因也很简单,在未跑通商业模式之前,高昂的硬件投入让OpenAI难以承受。
这对英伟达来说显然是个负面信号。如果连拥有百万付费账户且有科技巨头作为金主的OpenAI都无力承担硬件更新的成本,那么其他AI厂商又能撑起多大的市场呢?
目前,OpenAI公司正在筹划新一轮数十亿美元的融资。据CNBC和《华尔街日报》等美媒报道,本轮融资将由美国的Thrive Capital领投10亿美元,其他潜在投资者包括苹果、英伟达和微软等超级巨头,融资后估值或高达1000亿美元。
OpenAI之前的一轮融资发生在2023年1月,微软投资约1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AI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纪录。然而,OpenAI的估值仍显得异常夸张。
在国内,有所谓AI“六小龙”的说法,分别是百川智能、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零一万物和智谱AI。百川智能日前宣布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200亿;月之暗面(Moonshot AI)被传完成了腾讯参投的3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3亿美元;MiniMax(稀宇科技)已完成三轮融资,估值超过25亿美元;阶跃星辰正在进行2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零一万物完成数亿美元融资,去年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智谱AI在9月5日刚完成一轮投前估值200亿元的融资。
加起来,这些“六小龙”的总估值还不到OpenAI的一半,融资额差距也非常明显。
尽管如此,实际上国内AI与OpenAI的技术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根据SuperCLUE在9月2日最新一期的测评,排名第一的是最新版ChatGPT-4o,第二名是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前十中还有OPPO、阿里巴巴和商汤,而前面提到的AI“六小龙”产品也都能排进前30。
可以说,这场AI的竞争目前仍处于白热化阶段,哪些企业能够跑通商业模式尚未可知。
结语
现阶段,AI市场出现了一波分化。需要使用、会使用AI的用户基本上已开始尝试,未使用的人群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包括OpenAI在内的几乎所有AI公司,至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距离推出所谓的杀手级应用也许还为时尚早。然而,确实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人通过AI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产出。
接下来的大模型之战将如何落下帷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