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AI正在取代人工,让打工者感到无奈,那么人形机器人的迅速迭代与逐步参与工作,或许将更令我们始料未及。
大家是否还记得不久前在英伟达GTC大会上,几款人形机器人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黄仁勋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几款机器人,以及英伟达开发的全球首个机器人大模型。如果说英伟达的上一个万亿市值依靠的是GPU和算力,那么要实现下一个万亿市值并保持持续增长,机器人开发与赋能必将成为重要助力。敏锐的AI从业者可能开始意识到,机器人行业或有望成为下一个算力输出,而这并非空洞之言。
大模型与AI的迅猛发展正成为训练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理想辅助工具。尽管这一行业的“基础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一旦核心技术得以突破,发展机遇的到来将促使产业链实现飞跃发展。
去年的12月底,优必选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并且在交易所历史上首次由机器人完成了敲锣仪式。就在不久前的3月28日,优必选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报告,这是其正式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尽管营收增长幅度有限,但亏损收窄对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
自去年年底以来,机器人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什么产业领军人纷纷加入机器人行业?无他,AI已在替代人工的进程中,下一个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时代或许已经悄然来临。未来,我们将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在多个行业的应用。
「机器人第一股」的首年财报表现如何?
2022年,特斯拉正式推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热度的回暖,甚至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然而,由于行业发展面临的历史难题尚未解决,行业一度出现平息迹象。直到去年底,随着AI和大模型的飞速发展,再次点燃了机器人赛道。
机器人行业正在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和初创公司受到关注。显然,ChatGPT所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革命,为具备“具身智能”特性的人形机器人训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就在英伟达GTC大会后的不久,马斯克于2月24日分享了Optimus(擎天柱)的最新视频。在视频中,Optimus步态稳健,行走姿态愈加人性化,转向流畅且无机械僵硬感,更为重要的是,转向时依旧保持前行。
在国内,优必选是机器人赛道上的“老将”。自2012年成立以来,优必选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伺服驱动器的机器人零件起步,逐渐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企业。尽管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展望依然光明。
那么,上市后的优必选表现如何?对于整个机器人行业而言,优必选的盈利与否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信心。
根据优必选的年报,2023年总收入达10.55亿元,同比增长4.7%;经调整EBITDA亏损5.15亿元,与去年相比有所收窄。智慧物流业务贡献了3.89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47.9%;而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则贡献了2.53亿元,增幅高达91.5%。
从整体来看,尽管2023年营收仅有小幅增长,但物流及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增速相对较快,整体亏损也有所收窄。与以往的数据相比,优必选的业绩表现可谓平稳。公司在2020至2022年的营收规模分别为7.4亿元、8.2亿元和10.1亿元;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6.4亿元、-7.6亿元和-7.8亿元,虽然亏损有所扩大,但今年却止步并收窄。
亏损的小幅收窄也与优必选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有关。2023年,优必选的研发支出为4.9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年总营收的46.4%;四年间平均研发投入超过50%。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研发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烧钱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自去年以来,机器人行业热度持续攀升,市场认可度和接受度得到了扭转。此外,研发投入带来的成效也非常明显。
以优必选为例,截至2023年12月31日,优必选已拥有2100余项与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的全栈式技术专利,较2022年增长31.25%。其中,1200多项为发明专利,占比57%,400多项为海外专利,占比近20%。在本月初,优必选的股价经历了一轮暴涨,尽管该公司市场份额并不占优,根据招股书披露,优必选在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及解决方案产业中排名第三,仅占2.8%的市场份额。短期内的波动更多是资金炒作的结果,但不容忽视的是,资本对机器人赛道的态度已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原先的停滞和犹豫,转向了积极关注。
然而,目前机器人市场的集中度仍然较低,因此还需关注公司的业务前景,换句话说,是考量其场景化应用的长期潜力。
要增长还得看应用
根据黄仁勋在GTC大会上的介绍,英伟达与比亚迪将在机器人开发应用方面展开更多合作。早在这之前,英伟达就已与比亚迪展开合作,为其打造汽车和工厂的数字双胞胎,助力汽车自动驾驶业务。未来,双方将在基于英伟达ISSAC平台的仓库自动机器人研发上深化合作。
显然,英伟达希望能成为机器人量产的上游供应商,凭借其在算力算法、软硬件开发领域的积累,成为AI机器人行业的“黄埔军校”,为不同行业的机器人研发提供适配系统并帮助训练机器人。
在机器人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细分领域,各大巨头已纷纷加码投资。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早已吸引了大量关注,而OpenAI、微软、亚马逊等也在加紧布局这一领域。
大佬们的关注推动了机器人领域的再次升温,这与过去一年大模型与AI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各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日益成熟,机器人领域也直接受益,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迎来了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多个细分领域,这类具有更接近人类体型的机器人,更容易实现多样化的操作协同能力,但同样需要大量数据来进行训练。AI技术的支持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提供了海量数据基础。
例如,亚马逊的人形机器人Digit已在仓库内进行物料筛选与搬运工作。而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其自主开发的Figure 01在OpenAI大模型的加持下,已在商业层面取得实际进展,其AI和机器人技术已经开始融入宝马斯巴坦堡汽车工厂的生产线上。
同样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旗下的Walker S产品也已经在蔚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优必选于2月22日发布的实训场景中,Walker S能够顺畅完成门锁质检、安全带检测及车灯盖板检测等任务,从视力、行走到手部动作都十分流畅。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智能汽车、生物医疗等行业而言,这些行业的机器人相关技术已经有所突破,之前也具有付费基础,并且市场空间广阔、付费能力强,因此人形机器人在这些领域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大规模行业、完整产业链也将为人形机器人创造更多应用场景。
一个新事物真正落地,解决应用场景问题才能让中下游企业获益。一旦人形机器人在具体应用场景上解决了使用成本、潜力等问题,预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尽管实现真正的具身智能可能还需要时间,毕竟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尚不成熟,但一旦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谁能抓住供应链发展的机遇,或许就将找到通往AI世界的下一张入场券。